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一般呈良性自限性,但部分患儿的鉴别诊断却非常棘手.由于其病因及病理生理目前原因不明,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也成为当前各国研究的重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 ITP的血小板减少是因外周破坏增加所致,目前认为血小板的这种生活期缩短是与血循环中存在特异的抗体相关。51铬(51Cr)标记的病人血小板寿期测定,显示其生活期缩短至1~4h,甚者短至数分钟。 抗体来源途径有: 1.急性病毒感染后形成的交叉抗体 2.抗血小板某种抗原成分的抗体 血小板糖蛋白(platelet glycoprotein,GP)Ⅱb/ⅢaGPIb/Ⅸ,GPV是其主要靶抗原。 3.血小板的相关抗体 主要为IgG(platelet-associated IgG,PAIgG)。PAIgG在ITP中多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血小板破坏率成比例。PAIgG分子量分析表明这是一种组分真正的抗血小板抗体,来源目前并不十分清楚,;另一种组分相当于IgG的免疫复合物,可能为非特异性吸附于血小板膜上的血浆蛋白。与非特异性吸附相关的ITP,PAIgG可不升高。由于上述抗体对血小板的损伤或结合,最终导致被单核巨噬细胞所清除。有研究表明ITP病人中白细胞抗原(HLA)B8和B12表型较高,亦即有此表型的人发病的危险度较大。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典型症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以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形成瘀点或瘀斑;四肢较多,但也可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约占20%~30%)或齿龈出血为主诉。常见呕血或黑便,多为口鼻出血时咽下所致,发生真正胃肠道大出血者并不多见。球结膜下出血也是常见症状。偶见肉眼血尿。约1%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成为ITP致死的主要原因。青春期女孩可见月经过多。其它部位出血如胸腔、腹腔、关节等处,极为少见。仅10%~20%患者有轻度脾肿大。急性发病常伴有发热。出血严重者可有失血性贫血,侧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常伴有局部血肿的相应症状,颅内出血时表现为头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症状。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好发于40岁以下的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 1.急性型(≤6个月)标签: